身體的立體圓球完成,我們還要做多一點工夫,令身體更易放鬆,身法更臻完善。太極拳不單止要求身體成為一個立體圓球,亦是一種應用武術。講體用便離不開用手。習慣了用力,手不自覺便會用上,往往變成違反太極拳拳理的根源。身法十要並沒有不用力的方法,但有幾點,如能做得正確,是可以令身體方鬆,借用地心吸力。
肩與膊是兩個不同的部位。由頸項平伸延至肩包括肩胛骨是肩部,手臂最高盡頭、肩關節以下四週是膊。沉肩是放鬆肩部,便會感覺重量流向膊,把肩關節推開。所有太極拳的動作,不論是開或合,肩部都要鬆沉。肩一緊,力便會自然用上,胸口與背部都不能鬆開。很多人在走架時都會聳肩,這是大毛病,一定要改,否則沒法進步。肩的重量往下流推開肩關節後,用意讓重量繼續流向肘。肘要放鬆,自然往下墮,肘尖有被地心吸力拉緊的感覺。不要破壞或割斷這拉引的感覺,手肘能夠定位,便繼續讓重量流往肘,重量增加到某一情度,重量會衝開肘關節,流往前臂、腕、手掌最後到指尖。這過程全是重量的流動,要用意,不能用力。日久功深,便能築成一條能量的通道,給內勁發放。不用力打人的基礎是由此而建立的。
肩要鬆開,讓重量往下流,是不容易做到的。愈想鬆肩便愈鬆不開。要服這困難可以試試先鬆胸口。胸口能放鬆便會讓出一些空間給肩,這樣肩放鬆便容易做到。但很常見的是胸口也不能鬆開,遇到這情況可鬆兩肋,使其有下降的感覺。肫是胃的意思,護肫是胃部給包圍保護著的感覺,鬆肋就是護肫。護肫十分重要,它可以令胸、肩容易放鬆,更可將重量往下導,令橫隔膜下降,把胯推開,是達成氣沉丹田的不可缺少原素。
拳譜云:「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守中的重要性,不須再加苗述。脊椎是人體的中心,初學者應先從守脊椎開始。脊椎要由頭頂開始好像一個測量的線秤鉈垂直往下墮。這是重量往下墮。生理上我們的脊椎底部(尾閭)是往前往上灣曲的,當重量流到尾閭,便會將它推前,剛好托著丹田部位。這叫尾閭托丹田,到此才算中正。這才真的做到氣沉丹田。到此,身體重心往下降,前進後退,轉動均由此為起點。所以尾閭能托丹田,一身便有主宰。
守中是要令中軸不能移動、時刻都要保持在中間位置。用一個可轉動的地球儀作比喻:地球儀的頂及底部有中軸及滑輪連接,給力一推,地球儀便按力的方向轉動,動是由軸滑輪開始,與球外殼同步轉,其時中軸並沒有轉。如用手按著地球儀慢慢往前推,只要推前超過45度便按不緊球面而落空。太極拳以「人剛我柔」的心法令人落空的精神,便在這裡。很多人推手時將腰轉左轉右來閃避來力是不對的,轉腰是用力,亦是逃避,陰陽不相濟,借不到人家的力,是違反拳理的。
上述的守中要求,只是初步的,只令身體左右靈活,而身體上下還未能正確的動。要練到身體上下左右靈活,守中的意念便要縮小。意守在丹田與命門之間,用此作為一點中心,控制全身。推我上身,我下身便進,推我右,則左已去。這才合太極拳的道理。
總結
這身法十要,對初學太極拳者至為重要,是入門的正路,但只是基礎的訓練,能夠把握,便要將各法溶入成為本能,才可提高拳藝。我是按郝月如老師的指示一點點的在走架上練習,一點有體會才練第二點,一級級的建立起來的。郝老師有提及閃戰、騰挪等法,但我覺得這是此較高深的心法,所以不在這裡討論了。我資質差,只能用這種學習方法,是我個人經驗,並不代表是獨一無二的方法。佛門禪宗提及覺悟有分頓悟與漸悟,按各修行者的資質而定。身法十要是練拳一種法門,只要能走進太極拳真理的世界,甚麼法門也是真法。就如鄧小平先生說:「不論黑貓與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