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領頂勁及氣沉丹田能夠把握,身體的立體圓形的頂與底便建立成形。可是一個立體圓球還需將前、後、左、右充滿,方能成形。〔涵胸拔背〕就是建立前後的身法。涵胸,亦有拳譜寫作含胸,二者均有往中心內收的意思。心以上為胸,做涵胸時用意將左右胸肌往中間收進,有如將一張信紙摺半。胸一涵,兩膊亦同時往前送、往內轉,背部皮膚會有拉緊的感覺。這時要用意將大椎(位於背部最高一節脊骨,再高一點便是頸椎。大椎是人身九個大關節之一。) 往上拔,與虛領頂勁接合。這是拔背。很多練太極拳的人都對拔背有誤解,猛將背部往後拉,而這樣做只會做成寒背,不是太極拳要求的拔背。
涵胸拔背是十要中其中兩要,也是不能分割的。胸一涵,兩膊向前向內送,胸前的半個圓球便完成。背拔,便將另外一半圓球也建立起來。這時,要以意念令背部皮膚張開,有如充滿空氣的鼓脹。這是拳譜上所說的〔氣貼背〕。氣能貼背,背則靈通而連接兩手,要有兩手如一手之感覺。這種鍛煉可漸漸將身體變成一個天秤,左沉右升,兩手重量及沉浮互濟,是太極拳借力的基礎功夫。
鬆胯擴膝又是兩種不可分割開的動作,目的是把身體立體圓形的左右兩面都充滿,使身體成為一個完整的立體圓球。動作的過程是先把胯鬆開,讓身體的重量往腳掌流去,流動之間重量把膝蓋往左右兩邊推開,使重量全部流往腳掌,而圓球的左右也由此而完成。今天練太極拳的人,很多都將鬆胯擴膝誤為蹲身屈膝。我們平日站在地上是由身體各關節平均的承托身體的重量。練太極拳時要求放鬆全身,如不能導引自身的重量到腳掌,由大地承擔,某些不能鬆開的關節,便會承受過多的重量。日久得不到改善,關節便會受傷。蹲身屈膝正正是把重量集結在膝蓋這兩點,這便解答了為何現今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感到膝蓋疼痛的問題。
郝月如先生用了裹襠及吊襠兩個動作名稱來描述怎樣做到鬆胯擴膝。裹襠除了可以協助鬆胯外還有另外一個作用。我們做涵胸拔背只能將意氣充滿背部的上方,命門以下則未能圓滿。做裹襠時,我們將左右盤骨如涵胸一樣將膊往前往內送,背部未能圓滿的的下方便會滿起來。因為左右盤骨張開,平日迫緊脊椎的肌肉便會鬆開。吊襠是用意念將身體重量從兩肩流入背,注入脊椎,往尾閭流去。由於迫緊脊椎的肌肉已經鬆開,重量會將尾閭往下推,繼而流過大腿內側,把膝蓋左右推開,最後到達腳掌。做吊襠,另外一點須留意的,要將大腿內側的頂部往左右張開,有如一個倒轉的 U 字。這會擴大盤骨的擴張度,令尾閭更方便往下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