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甘榮光
以下三篇文章是今年五、六月間在香港信報刊登,作者名字是青斯;
看似是一名女西醫。她講述練習太極拳的感受,悟出太極拳養生之道。
太極拳養生之道 (一 )
太極拳,坊間都將它說成太極,我老師經常說應該叫做太極拳,太極不是正確的稱謂。坊間更有用「耍太極」一詞形容推搪,不願承擔責任的行為。為免混淆,本文全用上太極拳這名詞。
太極拳真正高深莫測。我習太極拳多年,認識仍是膚淺,但發現當中隱藏深奧的人生哲理,自然定律和應用力學,若能深入淺出地闡述並融入生活裏,可用作養生。
陰陽協調
談太極拳前要先明白陰陽,讀者或許質疑,我習西醫,憑什麼去談陰陽。對的,若非習太極拳,對陰陽之說也是不置可否。陰陽學說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中國偉大發明之一,與太極拳息息相關。陰陽的相生相克,與生物系統的正反力量,動與靜,左右腦負責不同功能概念相近。陰或陽都不可獨立存在,沒有純陰,也沒有純陽,正如有動就有靜,太陽和月亮也會同在天空出現一樣。陰陽的轉化,由陰到陽陽到陰,就如電從正流向負,水從高流至低,是一種動力。根據中醫學說,這令「氣」暢通無阻。陰陽講求協調,透過吸入空氣亦達到天地人合一。
武術養生
有將太極拳分武術和養生,其實兩者如出一轍。武術太極拳屬內家拳,力量看似柔和,拳擊接觸點不會感到痛楚,有別於剛烈的少林外家拳。我們不可小覷這拳的威力,因隨時可被拋開十多呎外。太極拳能以柔制剛,以靜制動,以四両撥千斤,全靠動靜皆宜的穩重下盤,應用力學,用軀幹的力量代替單純用上肢的力量﹙這與打網球時靠轉身來揮動球拍理念相近﹚,以及用難捉摸的圓弧形動作代替直線性動作,既易卸去對方的力,進攻時又令對方難防避。由於軀幹的肌肉質量比上肢多出多倍,為上肢提供綿延不絕的動力。大家可以試試,當你純用上肢的動作去推開一扇門,以及用身軀向前的動作再加以上肢的配合去推門時,後者的力量為大,對上肢的動力需求和損耗也大大減少。
這爐火純青境界當然要透過數以十年計的練習,做到拳經中的守中線,虛實分明,逢轉必沉,左右相連,上下相隨,連成一片,虛靈頂勁等心法。中線即身體軀幹的中軸線和重心。前後左右移動時,中線直,重心不隨動而上升就易保持平衡。招式間的演變,都是優美,柔和、緩慢、流暢、連貫及協調的,能靜中帶動,動中帶靜。
太極拳養生之道 (二)
太極拳還有九節勁的概念,即脚、膝、胯、腰、背、肩、肘、腕、指九大關節,意即任何力量都要經過九大關節才能行使出來。要注意,這九大關節是概念多於解剖學上的結構,因為如脚、背、指等大關節內可還有很多小關節。我理解九節勁就是要把九大關節的肌肉相繼地都運動起來。從進化論角度試想想,與生俱來的各關節,必有其作用;若控制某關節那組肌肉沒有被動用起來,其他關節的肌肉就要分擔那工作,用更多力量才能達到相同效果,這樣既不自然,更不能取得身體力學的最大效益,亦會增加關節的磨損。這是九節勁談及假若跳過某關節,表示該關節部位未放鬆下來,力量就大打折扣的意思。練習九節勁,就是練習去把各關節都自然地動員起來。
圓弧形力量
大師們移動或攻擊時,會將整個身體流地連成一片,用胯沿中線的轉動帶動和指揮身體,發出圓弧形力量。由於雙脚透過湧泉穴﹙脚掌前三分一與後三分二交界的中間位﹚ 抓緊地面,上身鬆沉九節又放鬆,當接觸到對方攻擊力時,能透過湧泉穴接觸地面那作用和反作用把力量反彈回去,再加上身體不停沿中線轉動的圓弧形力量,就可把對方彈開。大師他們中線幼細,即轉動時動作微細不易被外人察覺,既沒有瑕疵更令對方找不到弱點攻擊。
太極拳真的不須用肌肉的力量嗎?不是,這是錯覺。他們不動用常人用的上肢肌肉,卻運用軀幹、脊柱及腰胯的肌肉做出無數的轉動。太極拳大師能夠自如地收縮身體內每一條肌肉,做出常人難做的動作來,加上運用九節勁,每組肌肉都分擔能量,才令人有這錯覺。
減老年骨折
要達到上述化境絕非容易,所以衍生出養生太極拳,目標只是鍛鍊身體,非要擊倒對手。養生推崇者聲稱太極拳對身體好處多,目前中西方醫學研究都想找出太極拳對身體的好處。因為太極拳經常牽涉重心轉移和單脚企立,比較實在的好處還是防跌,保持身體平衡,減低老年骨折的機會。這些研究都沒區分究竟是研習武術或養生太極拳的。多年前的一天,我在手術室內急步走到手術牀另一邊時,誤踏地上紗布,嘭然一聲巨響,整個人向前滑倒,左膝蓋落地,嚇壞了很多人!那個年紀這種跌法,膝蓋骨必斷無疑;也拜練太極拳之功,我沒有骨折。因女士們患骨質疏鬆的情況,所以我極力推薦中年女士們學習太極拳。
其他聲稱的好處還在仔細研究中。
太極拳養生之道 (三)
養生太極拳練習方法是一樣的,精要是學習中線,﹙放﹚鬆和沉﹙讓重心自然往下放﹚,先鬆﹙因﹚後沉﹙果﹚,轉胯和蹬腿;亦可配合呼吸將身體放鬆和意念集中結合起來,以前太極班好些同學都從事財經工作,可見太極拳是鬆弛緊張生活,控制情緒之法。
站樁放鬆
要鬆弛緊張的生活箇中還有竅門。練習太極拳時要心靜,集中意念,感覺身體各部位情況和位置以配合接下來的動作,有人視為一種冥想。亦有用意像和站樁的方法幫助放。站樁可以練習中線、放鬆、集中意念。太極拳要養生,就要融入生活中。變是太極拳之元素,板滯易被察而擊中要害,變通才能以柔制剛以靜制動,所以陰虛實時刻都在變。生命如是,世事無絕對,沒有永遠的敵人朋友好人壞人。這陰陽理念幫我們認識人性,培養積極人生觀。太極拳要去處變,就要培養敏銳觸覺﹙聽勁﹚,要守中。在生活裏即要有中心思想大原則,要做到手中無劍心中有劍!太極拳講求平衡,才能達到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合乎變的規律,防止走向極端,所以工作與生活之間要平衡。
氣功走路
早年參加渣馬,接觸到「氣功走路」﹙Chi walking﹚和跑步等理念,像太極拳一樣,意即在走路跑步時,放鬆身體各部位,保持中線,借助身體重心向前的微傾,用前脚掌﹙湧泉﹚着地並作為支點,來上脚板底和身體的彈力,彈起腳跟,將身體帶向前。這種借助身體重心和彈性的跑法,配合呼吸和順應自己舒服的速度,能減低能量需求,增强持久能力。
我將這理念帶到每天上樓梯時做,保持中線和放鬆,前腳掌輕輕觸地後,用腳板底的彈力把腳跟蹺起,跟着把膝關節伸直,身體向上升,大腿可輕易把另一邊的小腿提上來,切忌大力踏到梯級上掩蓋了腳底彈力,破壞九節勁。走路、站立及上樓梯時都以湧泉着地的話,也可減輕腳部及小腿疲累的感覺。上樓梯還是個練正念(mindfulness) 的好時候,周而復始的動作,相當有趣。
還有很多生活化例子,例如站樁可以鬆弛神經放不緊張的心情,能在浮生中偷一兩分鐘做嗎?站着等候公車,紅綠燈、電梯時可以做嗎?坐下來時又怎樣?怎樣可以在緊張的工作中找鬆弛空間呢?遇到失控的病人或家屬時又可否用意像令自己回復平常呢?
凡此種種可見太極拳其實是生活的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