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5日 星期四

立體圓球與三個接觸點


前文提到我利用身法的調整來將外力轉移到大地,但沒有詳細解釋是怎樣做,現在想在本文探討一下,其實,自己事後也想過為何會產生這様的效果,我猜想可能由於長期接受太極拳的內練訓練,身體產生一種潛意識的自然反應而不自覺,現在回想起,我覺得最主要是,當身體遇到外力時,身體(通常是手掌, 但在這次奇遇中我被推的部位不是手掌)在接觸點處放鬆,然後用意念把外力傳到我的背脊,利用拔背將外力化解為自身的能量,再經過虛靈頂勁,引此能量到大地,情況就如同我是一個裝滿水的水袋,受壓之後變了形,此時外力會被卸掉,而水袋在沒有壓力時,因為立體圓球本身的彈性而會回復原狀及產生一個反作用力,對方會感到像用力打地而被反彈。

由此次奇遇得到的體會,就觸發到我一些想法,就是立體圓球內的三個接觸點:

第一個接觸點: 通常是指手部(但也可能是身體前端的其他部位),因為一般與對手最近距離接觸時,都是先以手來感應或沾黏,在這接觸點,最先要求是做到不丟不頂,因為這樣才可以做到捨己從人,能夠捨己從人才能夠將對方的力引進入我的身體,再經過其他身法的配合(如虛靈頂勁,含胸拔背,鬆胯擴膝等)才能將對方的力化為己用。

第二個接觸點:就是頭頂與其附近空間的接觸㸃,這個接觸點比較抽象,是沒有具體實質的一個點,其實是講百會穴的虛靈頂勁(身法十要中最重要的身法)此接觸點有時是作為一個中介㸃,即將外力引入之後,先經過這點才像流水般,導引到大地,另外,此身法又可以作為一度防缐

第三個接觸㸃:就是踝關節與地面的接觸點,通過此接觸點就可以將第一個接觸點及第二個接觸點化來之能量導引到大地,基本要求是放鬆此關節,因為此關節是最後接觸地面的關節(當然由百會穴到踝關節所經過的其他關節也要節節貫串配合而透開),我記得在我學拳早期,師父經常提醒要放鬆此關節,因為這樣才能避免用力,能夠放鬆此關節,有助拿取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

因為太極拳的身法要求是做到一個立體圓球(雖然實際不可能絕對做到,正如旅行時看遠處的山景需要七分想像),當這個立體圓球靜止時,只有一個接觸點,就是它與地面的接觸點(即以上所提的第三個接觸點),但當此圓球被外力推動時,就會產生另外一個接觸點,即是在被外力推的一個接觸點(即以上所提的第一個接觸點)在我所遇到的情況就好像我用意念將外力利用這三個接觸㸃沿住立體圓球的周行一個圓周運動最後因為遇到地心引力的反作用力才被反彈出去。


我覺得這三個接觸點同㨾重要,不能說那一個比較重要,但要按次序做,不能搶先,亦不能落後,因為其實水袋被擠可以由兩種情況形成,所以要看主動(即立體圓球本身向前移動,即利用自身的放重將地心引力的反彈導引上百會穴,再經過手部的肩肘腕釋放能量出去,順序由第三個至第二個再到第一個接觸點)抑或被動(立體圓球被外力推動像我的情況,順序由第一個到第二個再到第三個接觸點來決定先後次序。另外,最重要的是,在運用此三點時,都要貫徹「用意不用力」的大原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