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太極拳與一般運動的分別


所有適量運動都會對身體有益,因為運動能增加血液循環,使身體各部份得到更多氧的供應,使新陳代榭加快。一般帶氧運動都是由外形運動的加劇而帶動內臟的運動。例如跑步,我們先跑一段短距離才會覺氣促、心跳加快,血液循環才開始增加。血液循環的增加是運動量增加,但這種增加卻要消耗大量的體力。一般帶氧運動的運動量與消耗量是成正比例的。這類運動可以在短期內提升體能,但卻非年長、體弱、有舊傷患或大病初愈者能夠負擔得來。況且,劇烈運動多少都
會對身體如膝蓋、腰椎等帶來傷害。

練太極拳是要求用意念放鬆身體、肌肉、關節。在放鬆的過程血管同樣會放鬆,因此血液循環相繼增加。所以太極拳是運動量大但消耗量少的運動。練太極拳時的血液循環是無法與劇烈運動比較,所以要長一點時間才看到練拳的功效。太極拳健體的功效是王道的,可以慢慢的讓身體調理不平衡的臟腑,所以很多體弱者練拳兩、三個月後會給一些不常見面的朋友一些判約兩人的感覺,而練拳者本身卻沒有覺得身體健康有大的變化。太極拳是養生的運動。

這只是談及太極拳初學階段,還未有內在訓練。從中醫理論來說,人體是一個升降圓運動的個體,是一個小宇宙。太極進入內練就會有丹田的放大縮小,加強了升降運動。有另一方面,太極拳要求時常保持中正安舒,如能做到,五臟六腑都會平衡各歸其位,內臟能夠平衡身體自然得到健康發展。

從健體角度來說練太極拳亦有其不足之處,心、肺的肌肉運動不似其他帶氧運動來得足夠。心、肺強健對身體健康有莫大的幫助。如果練拳後再加急步行一、兩公里是最理想的健體之道。

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為甚麼練太極拳要慢吞吞?




練太極拳要慢,不少練了多年太極拳的朋友都分不清楚練拳要慢的理由。

太極拳是內家拳術,在內不在外。學拳架只是入門的功夫,初學時也談不上甚麼內動,只能依樣劃胡蘆模仿著老師的拳架線路。當拳架練熟了,便可以在拳架上追求內動的訓練。每次盤架子前都應訂立練習的目標。比方說,我覺得自已「氣貼背」不足,整遍架子我都會集中以意念將氣貫滿於背部、想著雙手是天平的左右秤桿,左上則右落,右沉則左升,留心兩手如一手。如果右手沉,首先下沉的是手掌,其次是前臂、上臂、肩才到達天平的中軸大椎。大椎是支點、不能動。沉的能量繼而升起左肩、上臂、前臂最後左手掌,每一動都要續一經過這九個部位。練得一段日子,這種身體的內部貫串與協調力便會增長,漸漸意識便能控制有第奏的內動。這種訓練早期是十分困難的,意念一散,兩手與背部相連的關系便立刻會被割斷。因此,開始練身體某一段新的內動時拳架一定要走得很慢,這樣才能將意與體合。


我們練拳不是為了慢而慢,而是每一個動作要驅動多次內動才可完成。要做這麼多的動作,當然要多點時間了。嚴格來說,我們盤架子並不慢,尤其是當身體不能隨意念所動時,意念便和身體鬥爭,所以要更多時間去服。當這種技巧比較純熟,便可嘗試將架子練得快一點,但是必須留心在快練時能否做足所有要求的內動。這是給自己一個學習的測驗,繼而再訂立新的練拳目標。總括來說,盤架子時,每一遍都應以同一速度的進行,不應時快時慢。盤架子要像足球評述員講球賽,要快而不亂,慢而不滯。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再談節節貫串


上文談到的是如何連起身體內三組主要槓桿,每一組應如何的動,組與組之間如何連接。嚴格來說,這是「串」,是互相連起的意思。初學貫串內練,這是基本功,如果未能將關節串連,休談「貫」通了。貫通是意氣貫通,將九個大關節之間打開一條通道,讓意氣在內流行。練貫通,有不同的法門,能夠達到目標的便是好法門,所以不要墨守成規,固執的盲目相信,某一家所傳的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在練習時不可嘗試用氣打開通道,應該用意去透開每一關節。關節能夠透開,氣便會自然流入。這是以心行氣,氣是自動隨著打開的通道流動的。切記,不可在氣,拳譜云:「在氣則滯」,否則容易對身體產生不良效果。

我的經驗亦是由每組槓桿分開的練習。盤架子,前肢動得最多,我先練肩、肘、腕這一組三個關節。三個之中、肩關節最難鬆得好。很多人誤將膊關節當成了肩,肩是一個區域,包括了整個肩胛骨。要有耐心,著意內視,默識揣摩,找出不能鬆開問題所在,一點點的解決。每次動,肩先鬆開,幻想肩關節是一個水閘,閘門鬆開,水便往肘流去。這時再用意鬆開肘關節,讓水往前臂流去。肘關節鬆開時,肘不可亂動,讓肘自然下墮,當水流過肘關節時前臂便有上升的感覺。水流到腕時,鬆開腕關節,讓水流向掌心,轉化成能量,由掌心向四方八面漫延,分佈全掌,最後由指尖將能量釋放出去。這是開。收是將能量倒灌,慢慢的,手上的意氣通道便能貫通。其他槓桿組合也是以相同的方法去貫通。

當九個大關節能夠貫通後、便可以隨意改變槓桿的組合。槓桿的力點越長,可以推動的重量便越大。胯、肘、腕的槓桿比肩、肘、腕長,所以更強大。用膝、用踝做施力點便更厲害了。到這階段,因為意氣已能貫通,會是由意氣組成的槓
桿,以內動帶動外形,再不是初練鬆肩、肘、腕關節時以外形為主動的運動了。由起初外動而漸轉內動,是練太極拳的進步過程。到此,只是初步的小成,大目標是貫通全身的大小關節,達到遍體虛空,意氣隨意在體內流轉。這虛空,是
沒底的,可以不停的提升,是終生追求的大目標。貫通後,可以將對方的來力引到地面,將反彈力回傳到對方身上,以彼之力,還施彼身。到此階段,身體虛空一片,打我就是打地面,打得越重,反彈力的回擊便越大。太極高手是不能踫的,一踫上,腳板便離地跌出去,令人跌得莫明其妙,這就是其中道理。

當年,楊露禪有另外一個綽號:「楊十三,不可沾」。十三是八門五步十三勢,太極拳的總稱也。要練到英雄所向無敵,皆由此而及。大家努力罷!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節節貫串


 在不同的拳論中常常都看見「節節貫串」這個練拳的要求。但是,為甚麼太極拳需要做到「節節貫串」呢?怎樣做呢?它可以產生甚麼效能呢?這都是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否則在糊塗中練拳,只會做個糊塗蛋,不會長功夫。

太極拳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用意不用力」,這不用力的功夫,是要在拳架上練出來的。我們初學拳架,老師會教我們每式拳架所行走的線路,我們依樣比畫,做出所要求的拳式,這時的動,與我們平日活動用力模式沒有兩樣。在這階段,要求的是練熟拳架路線,不能苛求,待拳架線路比較純熟,才可加一點內練的心法,否則,一心兼數用,學與教雙方都很困難。

要不用力打拳,先要了解槓桿的原理。試想,挖路的油壓鑽,起重的吊臂,它們都是由兩截的鋼桿,用三個連接點,像人臂一樣,連接鑽頭或起重的鋼爪。每一動,都是由第一連接點先動(看上去是第一截鋼桿先動),再傳到第二接點,最後才推動最前端的工作器具。這是一節節有次序的動,這是跟隨物理原理的最省力的運作,以每一截的升、沉、開、合產生的反作用力推動下一截而產生槓桿效應,使最前端的工作器產生最大的力量。這些設計,是模仿人類的手臂。大自然早已給了人最佳的設計,可是,經多年的進化,科技進步,製成各種幫忙人類提升工作效能的器具,人類已經漸漸忘記怎樣利用這天賦去工作了。

練太極拳是一種手段找回我們的天賦本能,使我們在沒有器械的幫助下,不但既省力又能產生最大的能量。每一組槓桿,必需包含施力點、支點及抗力點。人手的肩、肘、腕就是前肢的槓桿組合,身軀的大椎、命門及尾閭是中肢槓桿組合,腿的胯、膝及踝關節是下肢的槓桿組合。每組槓桿可獨立運動,但其產生的能量卻可以傳到另外一肢組合。這樣的複合能量傳遞,便可令能量倍數的增加。這便是要做到「節節貫串」原因之一。再假設上述九大關節是一條內燃機的曲軸,最中一節是第五節「命門」。如意念將九大關節連起,命門一鬆,所有其他的關節便會輾轉的轉動。所以拳譜上有云:「主宰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之說。能量生產於腰,這便合乎拳理的意義。我們走架時,是不停的開與合。開是放大,命門會向後張,合是收縮,命門會向內縮。武式太極拳稱此動作為「命門呼吸」,這是太極拳的動能之源。不用力打拳便是要跟從這能量傳遞的次序,所以先是命門動,其次是大椎,再分次序經肩、肘、腕最後到手指。往下走亦是如是,由命門經尾閭、胯、膝、踝關節最後到腳掌。重量壓到地上,反彈,再經踝、膝、胯向上回傳此能量。這便是:「勁起腳跟,發自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