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理解太極拳的勢


 古語云:「勢來不可擋,勢去不可追」。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說:天下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易經也說到「飛龍在天,降龍有悔」、「否極泰來」。這些前人智慧告訴我們世事萬事萬物都隨著一個勢在走,其中有起承轉合,但總跑不出這自然的框框。聰明的人能隨勢而行,事事都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逆勢者卻是事事都覺縛手縛腳,寸步難行,勉力行之,往往在逆勢中一敗塗地,嚴重的更賠上性命。有云:「不可為而為之,大丈夫也」對與錯,見仁見智。

太極拳的動是回歸自然,要跟隨大勢動,才可產生不可思議的能量,令身體內臟腑達到平衡,使健康維持在好狀態。我們要學的是怎樣讓我們的手足、身體隨著地心吸力走,走得越順暢越好,這樣才可以將我們的重量交給大地,才可拿到反彈力。這是地心吸力給我們的能量,是順勢而行所獲得的回報,也是太極拳運動追求代替拙力的能量。練拳就是學會怎樣將自已的重量交給地心吸力學會了這技巧便如學識了踏自行車、游泳,這些技能會轉為本能不會從手中溜走。拳譜說:「觀耄耋御眾之形」八、九十歲的老翁隨年紀衰退,可能走動都有困難了,仍然可敵眾因為他是用了大勢給他的能量。另外,太極拳的從人也是借用對方的來勢,使對方由得勢而變成逆勢,其中不能阻礙或試圖改變來勢,否則從人的效果便會打了折扣。


勢這東西可以在不同層面便有不同的理解,在這裡我只引用勢來引證為何練太極拳要放鬆,要用意不用力。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太極思維



要看懂太極拳的理論,我們對太極思維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否則對拳譜的含意,容易產生偏差。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太極生陰陽。陰陽作為事物運動的兩方面,是互相對立著的,如果沒有對方的存在,此方本身亦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所以陰陽是在既對立又統一的情況下運作的。例如:虛與實,外形與內形,動與靜,體用與精神,用力與不用力。前賢
便是由此偉大的理論,而創出與別不同的放棄用拙力武術。但如果從太極思維上看太極拳便一點也不會覺得與別不同,陰陽是互動互補的,陽能夠做到的陰一樣能完成。以此推理,用力可以打人,不用力當然亦可以,這是陰陽之道。世人看不用力打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只因為生活在用力的境界,對用力產生執著偏見,見樹不見林而已。

體用是運動。在太極拳體用上的過程中,是不可有停頓直至完成工作。過程中一有停頓,便違反了水性「滔滔不絕」的拳理,身體出現丟頂及凹凸,產生不應該有的時間及空間停頓。這種停頓在太極拳眼中是嚴重的拳病。


身體四肢是身體的一部份,脊椎也是身體一部份,在動時須遵守「一動無有不動」的原則。太極拳的動是走弧線,在劃圓圈,因此四肢與中軸都有其規定的移動線路的。中軸是作為圓圈的中心轉動,四肢才能劃出圓滿的圓圈,所以中軸不能「移」,但可以「轉」,轉動是與外動同步的。身體是主動,但這個動不是自主的轉動而是要從人的轉動,這是動中有靜,而主靜的必然是精神,太極拳要求「隨人、不由已」就是精神歸靜的表現。按此方向推敲,拳譜說的「靜中觸動動靜」便不難明白了。

2017年8月13日 星期日

練下盤



練太極拳要求放鬆,目的是要將身體的重量交到地上,再引導反彈力作為動能,這才合乎用意不用力的拳理。一般人練放鬆的都從上身鬆起,集中精力放鬆頸、肩膊與胸口。此方法不是不對,只是很多人只能鬆到腰間便不能往下鬆,因為兩條腿就像兩根柱子頂托著身軀。兩條腿不能鬆開能量下沉與上升的通道便給堵塞了,也將身體分割成上下兩個部份,上身是鬆的、下身是僵硬的。不能夠做到上下相隨,跟人推手,腿總是不靈,受人所制。這是雙重之病未悟,亦未做到身體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所以必須在腰腿上下功夫。

練下盤較有效的方法是走太極步,用意將兩條腿看作兩條大水管,身要往前先用意將後腿重量如水的往前腿灌,由腳掌起漸漸往上漲至胯流至另一條腿,在此同時身體便會跟前腿重量增加而往前移,尾閭移到腳內側便要停止否則便產生雙重。慢慢學習用重量帶動身體,前進後退皆用此法,日久功長,膝及踝關節亦會鬆透開展,尾閭可更自由的往下墮而托起丹田。這是建立基本功的開始,每日在練拳架之前先練走太極步10 15 分鐘作為熱身,效果很不錯。用功的在一年半至兩年間掤勁便可走到全身,身體各處有反彈力,是一種進步是比較快的功法。


這個功法更可為日後找到勁的下降的線路及如何拿到反彈力。勁路打通後可將對方來勁傳到地上再反彈將對方打出,隨沾隨打。下盤的訓練應看作基礎功來練,下盤鬆得開,腰胯便比較容易放鬆。這放鬆功由下至上比由上而下來得有效,是值得一試的練功方法。

2017年8月2日 星期三

練太極拳會膝蓋痛?


最曾經閱讀一份加拿大的醫學文章稱在加國75%練太極拳的人都有不同程度膝蓋痛的毛病,因此對太極拳的健體功效存疑。我看問題不是太極拳本身而是今天練太極拳的人,很多都誤將鬆胯擴膝的身法作為蹲身屈膝。我們平日站在地上是由身體各關節平均承托身體的重量,因此沒有關節會承受過多的重量壓力。練太極拳時則要求放鬆全身,當身體放鬆了身體重量便會跟地心吸力往下沉。如不能導引自身的重量到腳掌,由大地去承擔,某些不能鬆開的關節,便會承受過多的重量,日久得不到改善,關節便會受傷。蹲身屈膝正正是把重量集結在膝蓋這兩點上,這便解答了為何現今很多練太極拳的人感到膝蓋疼痛的問題。這是練拳不得法的後果。

鬆胯擴膝是兩種不可分割開的動作,動作的過程是先把胯鬆開,讓身體的重量把膝蓋往左右兩邊推開成為圓襠(如奧米加符號),使重量全部經腿的內側流往腳掌,其間重量一點都不留在膝上。要正確做到鬆胯擴膝,要將左右盤骨張開往前往內送,令臀部圓滿起來。盤骨能張開,平日迫緊脊椎的肌肉便會鬆開,再用意念將身體重量從兩肩、背,注入脊椎,往尾閭流去,這樣,重量會將尾閭往下推,繼而流過大腿內側,把膝蓋左右推開,最後到達腳掌。做得正確,大腿內側的頂部是往左右張開,有如一個倒轉的U 字。這會擴大盤骨的擴張度,令尾閭更方便往下流,在太極拳身法中稱之為吊襠。


練太極拳要求中正安舒,讓身體百骸,各歸其位。如身體某部份疼痛,一定是走錯路,需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