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太極思維



要看懂太極拳的理論,我們對太極思維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否則對拳譜的含意,容易產生偏差。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太極生陰陽。陰陽作為事物運動的兩方面,是互相對立著的,如果沒有對方的存在,此方本身亦會失去存在的意義。所以陰陽是在既對立又統一的情況下運作的。例如:虛與實,外形與內形,動與靜,體用與精神,用力與不用力。前賢
便是由此偉大的理論,而創出與別不同的放棄用拙力武術。但如果從太極思維上看太極拳便一點也不會覺得與別不同,陰陽是互動互補的,陽能夠做到的陰一樣能完成。以此推理,用力可以打人,不用力當然亦可以,這是陰陽之道。世人看不用力打人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只因為生活在用力的境界,對用力產生執著偏見,見樹不見林而已。

體用是運動。在太極拳體用上的過程中,是不可有停頓直至完成工作。過程中一有停頓,便違反了水性「滔滔不絕」的拳理,身體出現丟頂及凹凸,產生不應該有的時間及空間停頓。這種停頓在太極拳眼中是嚴重的拳病。


身體四肢是身體的一部份,脊椎也是身體一部份,在動時須遵守「一動無有不動」的原則。太極拳的動是走弧線,在劃圓圈,因此四肢與中軸都有其規定的移動線路的。中軸是作為圓圈的中心轉動,四肢才能劃出圓滿的圓圈,所以中軸不能「移」,但可以「轉」,轉動是與外動同步的。身體是主動,但這個動不是自主的轉動而是要從人的轉動,這是動中有靜,而主靜的必然是精神,太極拳要求「隨人、不由已」就是精神歸靜的表現。按此方向推敲,拳譜說的「靜中觸動動靜」便不難明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