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太極拳與聲樂
我斷續學了十多年聲樂,作為一個業餘的歌者,練習時間可說是差強人意,但總算態度認真,到現在還沒放棄,可惜進步緩慢。一直以來,我的聲樂老師只是示範,我則跟隨,從沒有具體的理論,我因緣際遇跟師父學上了太極,卻意外發現太極竟可填補了我歌唱的理論空隙。好一句「虛靈頂勁」,就是看了字面也不知是什麼的東西,卻完完整整道出了唱歌的基礎方法。聲樂老師常說要站直來唱,大家都知道「虛靈頂勁」怎是站直那麼簡單。
呼吸是唱歌的基礎,但如同師父一樣,聲樂老師從不教人呼吸,只說自然呼吸便可。對我來說,作為一個典型緊張忙碌的城巿人,所謂深呼吸往往只去到胸前,無法放鬆張開,更遑論要深吸至腹部,氣沉丹田了。無論如何,聲樂老師與師父一樣,常強調要鬆。聲樂老師更常說「打開來唱」,初時真是一頭霧水,怎樣打開,打開什麼。現在才知,鬆才能做到豐滿圓渾,太極的豐滿圓渾可保護自己身體,不被入侵,唱歌的豐滿可使全身投入,如太極
般發出力量,使歌聲飄遠圓潤,徐徐遠送。
再說呼吸,師姐教的起式一開始的狀態,就叫我領會了應怎樣呼吸,(我的領會是裏面收縮,效果卻是全身擴張,可達到深呼吸的狀態)。我們演出的人,在出台前往往非常緊張,難以深入呼吸,基本狀態準備不好,當然結果表現失準。但在練習了太極起式後,習慣了那身體狀況,到演出時再緊張也可做一下太極起式,相信也可會有幫助。我又順利在太極上偷橋唱歌了。
太極與聲樂共通的地方實在不少,未能在此此盡錄,只想如師兄弟姊妹同時學唱聲樂,相信定會歌聲繞樑,個個變成Pavarotti 和Sarah Brightman了。
小琴
30/5/2005
修止與練太極拳
南懷瑾先生在「圓覺經」略說中解說:佛祖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但我們現在不是佛,因為我們自性光明受了蒙蔽,等於一面光明的鏡子埋在土裏,埋久了,把鏡子的光明遮掉了。我們自性光明被自己的煩惱妄想遮蔽,若將這些塵渣、污染除掉,就恢復自性光明--淨圓覺心,就成佛了。首先瞭解我們就是佛,再修行作工夫。把那些髒東西洗乾淨,以此正念遠離諸幻。一切的知覺、思想、感情、煩惱…等等都是夢幻空花,一切有為法、所有現象、所有境界都是虛幻不實,不要受騙就是了。修行的法門先要修止,止是修定之因,得定是修止之果。修止、修定不是佛法專有之法,任何外道、任何宗教都必須修止,才能夠有成就,即使畫符、唸咒,乃至邪門外道還是一樣要修止。止是把心專一起來,世間任何一件事,如學問、技術、武術,音樂、藝術,若不專一,也不會有成。只要把心集中於一點,沒有做不成功的事。釋迦牟尼佛說過:「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正是此意。四書中的《大學》提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明明德者明心見性也。大徹大悟!
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它起,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修止。如何能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才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維的意思,經過思維才能達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佛法稱戒、定、慧為三無漏學,由嚴持戒律而得定,由定力而生發智慧。
此修止法門與練太極拳有莫大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理解太極拳的要旨是用意不用力,此是練太極拳的目標,目標既能設定,所有的練功門,應都是為達到目標而設。拳架是為使我們能由色相中開始修練,繼而能找到太極拳的本質。拳架是方便法門、是有為法,最終是要拋棄的。
不用力是戒,所有用力的思想、念頭、潛意識是令我們破戒的誘因,都要把它們停掉。要把這些念頭、思想停掉可不容易。時刻都要專心去做,這便是修止。修止練到一個程度,妄念不起便能進入定的階段。真空起妙有,新的智慧自然產生,由此體會到一些平常不能感受的意境,如鏡上染污盡去,能看清自己本來面目。到此境界,方能進入太極拳世界的大門。
把前念停掉,把所有的思想煩惱都停掉,後念不讓它起,中間就空靈了,這才叫修止。如何能明心見性呢?「知止而後有定」,止的功夫達到才有定,定下來之後才能夠真正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此慮非指憂慮,而是思維的意思,經過思維才能達到智慧的成就,才能夠明明德。這個戒、定、慧的程序講得非常清楚。佛法稱戒、定、慧為三無漏學,由嚴持戒律而得定,由定力而生發智慧。
此修止法門與練太極拳有莫大的關係。我們首先要理解太極拳的要旨是用意不用力,此是練太極拳的目標,目標既能設定,所有的練功門,應都是為達到目標而設。拳架是為使我們能由色相中開始修練,繼而能找到太極拳的本質。拳架是方便法門、是有為法,最終是要拋棄的。
不用力是戒,所有用力的思想、念頭、潛意識是令我們破戒的誘因,都要把它們停掉。要把這些念頭、思想停掉可不容易。時刻都要專心去做,這便是修止。修止練到一個程度,妄念不起便能進入定的階段。真空起妙有,新的智慧自然產生,由此體會到一些平常不能感受的意境,如鏡上染污盡去,能看清自己本來面目。到此境界,方能進入太極拳世界的大門。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續四)
上次說「鬆即是緊,緊即是鬆」,今次再談「沉重」與「飄浮」既可同時,也可連續。
地上擺放一圈圓筒彈簧,在彈簧上空小許距離釋放一件略重之物,物體接觸到彈簧,彈簧受壓會先收縮,收盡又會反彈將物體升起,彈簧先收縮後反彈。令彈簧收縮、反彈的,是物體的重量。物體下沉時我們稱之為沉重量,物體反彈時我們稱之為飄浮量,沉重量其實就是飄浮量,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向。
把一件物體丟入水面,如果物體比重不大於水,水會像彈簧一樣,也能令物體先下沉後上升。如果物體比重大於水,雖然看不到物體回升,其實物體沉沒入水中時,物體已失去其比重,重量其實是輕了,也就是部分重量飄浮了,重量的下沉與飄浮同時發生,不分先後。
王老師說太極拳模仿水,人稱「王氏太極拳」為「水性太極拳」,就是利用人體重量下沉與飄升的特性。王師說太極拳以兩腿為水、以腰胯為船底,腰胯在腿上沉飄。要練好太極拳,須把膝腿練到如彈簧般具備水性去飄升腰胯,王宗岳說「腰腿求之」,就是這個道理!到純熟之時,無所謂水、無所謂船,船在水上,船也就具備水性了。太極拳模仿水之性,是模仿反沉重量為飄浮量之性,不是仿水的外貌!
說了這許多,大概明白,何以「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是太極拳第一要義了!
由這個第一要義出發,下一步是《十三勢歌》所說的「滿身輕利頂頭懸」。
伍金撰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續三)
上次解說沉重量與飄浮量相濟要「鬆」,今次談「鬆」。
一個汽氣球慢慢膨脹,愈脹大時氣球的表面愈開張。因為一般氣球都充氣而過度膨脹,給人崩緊的感覺。如果氣球不充氣,而球皮又有能力自己開張的話,氣球也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圓體。只是沒有氣壓,球皮只會適度開張而不會拉張太緊。太極拳的「鬆」就如不灌氣的球,不靠充氣而靠肌膚自己開張地「鬆開」。所以陳鑫說「肌膚骨節,處處開張」,用意識去開肌膚、張骨節,這就是太極拳的「鬆」,「用意不用力」。武禹襄說「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也是這個意思。王壯弘老師說「鬆即是緊,緊即是鬆」,「鬆」與「緊」是陰陽的兩面,是一體的。
伍金撰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續二)
上次說沉重與輕靈是陰陽一體的兩面,太極拳如何去相濟沉重與輕靈呢?
人體受地心吸力作用,有自然向下的沉重量,當沉重量碰到地面時,重量又會反彈而上。這個反彈力激烈時,物體離地而起,不激烈時其實也有反彈,只是物體不離地,引不起人們的注意。這反彈力在物體內部進行,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在地球上生活,利用沉重量站穩腳步,又利用沉重量在腳底與地面的摩擦力,兩腳踏地發力去推動重物,久之成為習慣,便只懂利用沉重量而不知有與沉重量相反方向、向上的飄浮量!這是王壯弘老師經常解說人人「本具」的能力。
學習太極拳,其實不是學更多的東西,而是要恢復人體本來就具備的自然能力,這種由沉重量落地反上的飄浮能量,簡單地說,這就是「陰陽相濟,方為懂勁」的「勁」。學習太極拳必先學會不用力,因為不用力,才能感覺到重量反上的飄浮量,才能進一步利用飄浮的能量。
伍金撰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 (續一)
上次說到「輕靈」與「沉重」相濟,方為懂勁。
太極拳之所以是太極拳,是因為「陰陽相濟」。何謂「陰陽」、何謂「相濟」?
《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古文字字精簡,何以不說「陰陽之謂道」?因為「一陰一陽」是指「陰陽一體的陰」與及「陰陽一體的陽」,這是「陰陽」的本義。地球向陽的部分是陽,背陽的部分是陰,陰陽同時處於一個地球,陰陽是一體不分開的,分開了便不是陰陽。問題來了,沉重」與「輕靈」是兩回事,怎可以又沉重又輕靈呢?這可以分開兩面去說。
動態地說,一個足球由高處下落,接觸地面時是沉重的,反彈時是輕靈的;靜態地說,這個足球放在地面,與地面接觸處是沉重的;因為反作用力的關係,與此處相反的足球頂端是輕靈的。同一個足球,一端沉重,另一端輕靈,既沉重而又輕靈,同時出現!
下一個問題是:太極拳怎樣沉重與輕靈相濟?怎樣懂勁?下回分解!
伍金撰
應如何看拳譜
修讀佛學者都知道有三個修讀的原則:「依理不依人、依經不依論、依智慧不依常識」。原則的訂立是協助修練者不至於走上岐途。其實這三條原則用在修讀太極拳拳譜亦會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在中國的文化中,一本書或一篇論文不是隨便可以稱之為「經」。「經」是要經過多個年代,由不同界別驗証,認同為真理才能定案。此中如佛經、道德經、易經、聖經等等。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經過二百多年來的驗証,各家一致推崇並認為是練太極拳者都應遵守的原則。在理上,這篇論文可以稱之為太極拳經了。這篇拳經自武禹襄之後,學拳的寫下了有千百篇論文,都是述及個人練拳心得,但都離不開拳經中的理論。其中不乏有深入獨到的見解,但亦有不少是偏離太極拳的原則的。要分辨太極拳書的好壞,我們首先要清楚太極拳的原則及目標是甚麼,再看拳書內容是否合理,不要輕易受作者的名氣影嚮,這才是依理不依人。有了這尺度,我們便會比較容易分別拳書的好壞了。
太極拳分為「著熟,懂勁,神明」三個階段。市面上找到的拳書有80%都是說及「著熟」階段的內容,這包括,拳架怎樣打,每式的用法,一般基礎的練功方法如身法上的要求,節節貫串等知識。對初學者而言,這些書都有參考的作用。在這階段選擇本門的參考書比較好,因為每一門的太極拳都有其獨特的練拳方法去配合其架子,對拳理未能深入了解的很容易被其他門派的心法弄得糊塗。有關懂勁的書籍主要是令讀者理解太極,陰陽之理及太極拳目標要意由此而啟發讀者思維使其進入太極拳另一境界。這都是理論性的論文而其中並不會涉及拳架招式了。王宗岳,武禹襄及李亦畬等論文都屬此類的文章。當然,須同屬一類,質量還是有高低之分,我們對主賓的分別要認清楚。
太極拳能用言語清楚表達的可以說到此階段為止,再進一步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了。太極拳高手所做出來的都像有違常理,在這階段是不能用我們的常識去猜測其理何在,只可以智慧去理解了。
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沉肩墜肘
沉肩墜肘
與同學研究墜肘,説墜肘不能用力,是因為沉肩所以墜肘。想一想沉肩也是不能用力的並且引起了一些體會。
練太極拳是
1,用意不用力。
2,用重量不是力量。
3,陰陽互補,達至平衡
。(太極原理)
4,以大自然為學習目標
。
這些理論是否只是假設,還是真的可用於練
太極拳?
練太極拳人人都知到要練鬆,就是刻意的控制自己不能去用力,而不是形而上的用意念,不用力就能打人。
鬆是鬆開筋腱,不是用力拉開,也可以說是要用意不用力,真的鬆開,骨關節可感覺到有空間和血脈(有人稱為"氣")在流動,用力做則沒有。
鬆得對就能做到沉肩墜肘嗎?當然不是,鬆只是一個先決條件。
不能用力,用甚麽?重量,用自己身體的重量。利用大自然給我們的能量,用地心吸力鬆開。力學中我們太拯拳是用位能,不是用動能。所從不以速度取勝,拳經有云“快何能當”。
雖然大自然給了我們地心吸力,但怎用,那就要,陰陽互補,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那就因為肩闢節鬆開了,肩胛骨就有下沉的能量和空間了。
太極拳不是藉力打力嗎?在力學觀點上只是槓桿原理。我們沉肩墜肘是整體的,所以肘不能動,肘的不動是相對整絛手臂,肘一動重量給你的能量就會跑掉了。肩,肘,腕。是三節,形意拳說要“明三節”,當我們推掌時也要“鬆肩,沉肘,升腕”,太極拳也要明這三節才能逹至我們“不用力”的目摽。
此乃個人體悟,不是之處請各位前輩,老師,師兄,師姐指正。
與同學研究墜肘,説墜肘不能用力,是因為沉肩所以墜肘。想一想沉肩也是不能用力的並且引起了一些體會。
練太極拳是
1,用意不用力。
2,用重量不是力量。
3,陰陽互補,達至平衡
。(太極原理)
4,以大自然為學習目標
。
這些理論是否只是假設,還是真的可用於練
太極拳?
練太極拳人人都知到要練鬆,就是刻意的控制自己不能去用力,而不是形而上的用意念,不用力就能打人。
鬆是鬆開筋腱,不是用力拉開,也可以說是要用意不用力,真的鬆開,骨關節可感覺到有空間和血脈(有人稱為"氣")在流動,用力做則沒有。
鬆得對就能做到沉肩墜肘嗎?當然不是,鬆只是一個先決條件。
不能用力,用甚麽?重量,用自己身體的重量。利用大自然給我們的能量,用地心吸力鬆開。力學中我們太拯拳是用位能,不是用動能。所從不以速度取勝,拳經有云“快何能當”。
雖然大自然給了我們地心吸力,但怎用,那就要,陰陽互補,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那就因為肩闢節鬆開了,肩胛骨就有下沉的能量和空間了。
太極拳不是藉力打力嗎?在力學觀點上只是槓桿原理。我們沉肩墜肘是整體的,所以肘不能動,肘的不動是相對整絛手臂,肘一動重量給你的能量就會跑掉了。肩,肘,腕。是三節,形意拳說要“明三節”,當我們推掌時也要“鬆肩,沉肘,升腕”,太極拳也要明這三節才能逹至我們“不用力”的目摽。
此乃個人體悟,不是之處請各位前輩,老師,師兄,師姐指正。
2017年4月8日 星期六
本性與相
有同學問「本性」與「相」的分別。
打一個比喻:世上所有男與女;紅、黃、白、黑各色種族都總稱之為人類,因為每個人都存在人類的共性。
但每個人的面貌、身材都有別,這是「相」,每人相貌,性別、種族不同,但我們都
是人類因為他們都有人類的共性。所以公孫龍說:「白馬非馬」就是這個意思。
太極拳有,陳、楊、吳、武、孫等各式,每種拳式就是相,能否稱之為太極拳就要看
有沒有太極拳的共性了。
陳少華
打一個比喻:世上所有男與女;紅、黃、白、黑各色種族都總稱之為人類,因為每個人都存在人類的共性。
但每個人的面貌、身材都有別,這是「相」,每人相貌,性別、種族不同,但我們都
是人類因為他們都有人類的共性。所以公孫龍說:「白馬非馬」就是這個意思。
太極拳有,陳、楊、吳、武、孫等各式,每種拳式就是相,能否稱之為太極拳就要看
有沒有太極拳的共性了。
陳少華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大鬆大柔
https://www.facebook.com/%E5%A4%AA%E6%A5%B5%E6%8B%B3%E7%A0%94%E7%A9%B6%E5%AE%A4-Taijiacademy-1687615994799334/
大鬆大柔
這是一份練拳回憶。
2000年3月10日早上拳課老師指出我的膝、胯及手關節,柔韌不足又不靈活,因而在推手時往往給對方管死。單是肘關節轉動運用,同學中就無一人達到老師之要求。學拳八年多連這基本功還未練好實是汗顏,亦有負老師教導之心血。
背部舊傷復發來勢洶洶,11日晚上痛得不能入睡,但翌日下午要往印度工幹一週,因不想走失拳課,早上負痛到香港公園上課。一個多小時後痛得真受不住了,回家休息。在床上連轉身都不成,最後花了十多分鐘才能爬起床,泡了十多分鐘熱水,吞了二片止痛藥便往機場。八小時的旅程,以軟枕承托背部兩旁,使脊骨保持中正,不停以意念放鬆受傷部位。到下機時痛楚已減輕。當晚還是不能睡床,只能靜坐放鬆到天明,再轉機到目的地。到達後有兩天休息,吃止痛藥後已能睡床,但仍要在痛苦中掙扎才能轉身。期間在能起床時我便開始轉動手臂,先用意把肩膊拉開,肋骨一鬆開臂就跟地心吸力轉動,肩與腕垂直成一條線以肘打圈,左右臂交替練習。起初還沒甚麼,漸漸愈來愈覺得肩膊不能鬆開,左膊猶甚。一直自以為已很鬆,原來都是假像。這兩日只要背受得了便練習,臂倦了便練胯,再練膝,全部集中注意重量像水流般跟著地心吸力走。當練上過千遍時,才感到以前是以力在動,左右不相連,時間空間很大,才醒覺為甚麼不能借力打人。這感受真的是努力的果實。第一天傍晚勉強可以練拳架。但放不鬆,背很痛。第二天傍晚已可打拳兩遍,著意各關節跟著地心吸力流動。第三天早上五時起床時背好多了,拉開架子突然想起老師說的『緊即是鬆』橡皮筋的比喻。關節不夠柔軟是否就不能拉開呢?經這兩天的關節練習,意一動,各關節好像比以前張開得多了,體內空間一下子像大了許多,關節更容易與地心吸力接上而流動,像抹了機油似的很靈活。突然感到如能保持關節的空間,在推手時外力打來,便會給空間一點點抵消。外力便如泥牛入海不知所蹤。這是否我們打不動老師的原因呢?若真如此可不得了。意念集中把全身放大,首先頭髲有豎立之感,繼之而來是皮膚毛孔都像開放了,手動時與空氣接觸,有受壓的感覺,毛孔關上了一下子又張開,好像呼吸一樣。這時神意全在拳中,直至背部發痛才覺三套架子將演練完畢。這已是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練習了。在35度氣溫下,全身出汗如漿,頭髮、衣、褲都濕透了,但體內水流動之感仍然在迴嚮。這次是練拳八年多來,第一次有如此深刻的感受。這是否李雅軒所說的大鬆大柔呢?他說的大是否意味體內空間擴大
呢?有大空間才能有真的鬆柔呢? 我深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是空相,不會盲目追求感受,只會緊依老師的訓諭「無佛處即走過,有佛處不停留」。無論如何我覺得應把此經驗記下來。
2000年3月15日於印度洋安答曼群島
訂閱:
文章 (Atom)